优大网

分类存档: 36氪

相处越久越懂你,考拉FM借短节目组装你的个性广播电台

沈超 发表于 2013/08/02-19:43 车语传媒 /俞清木 /考拉FM

移动电台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除了司空见惯的各类音乐电台外,此前被我们报道过的就有蜻蜓FM窄播以及国外的TuneIn。但是旧行当也能玩出新花活,今年 6 月份上线的考拉FM从体验和模式上算是一个另类。

先从操作体验上看。打开考拉界面,进入视野的只有播放控制、节目页、用户账号三个元素,而操作方式也被极度精简:左右滑动节目页实现节目切换,上滑表示“喜欢”,下滑表示“踩”。

加上播放\暂停,可被执行的基本操作只有五种,连社交分享都隐藏在用户“喜欢”之后出现的二级选项中。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很想在考拉所标榜的“极简主义”之前再加一个“丧心病狂的”作为修饰词。

再从内容上看。其他电台应用推给用户的多是内容连续的“频道”,而考拉 FM 提供的则是内容碎片化的“节目”。大多数“节目”都简短到几分钟左右,是为了与移动场景下用户分散的注意力相适应。

当然考拉要做的不止这些:把内容打散,以节目流的形式“喂”给听众,听众通过“喜欢”“踩”的动作表达个人偏好,后台通过算法不断优化节目流再反馈给听众,最终听众会拥有一部个性化定制的专属电台。以上都需要依靠一个包括普林斯顿博士、麻省理工硕士和斯隆商学院 MBA 的技术班底来实现,带着这一系列名校光环,相信考拉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上的实力应该会比较扎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考拉的出品公司。考拉 FM 由车语传媒推出,车语长期从事电台频道运营和广告代理业务,创始人俞清木曾任搜狐汽车频道主编。车语拥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储备和客户资源,包括:1200 个签约主播贡献的 14000 多个独立音频;优酷土豆、PPTV、爱奇艺等贡献的 300 档节目;有声读物公司鸿达以泰、酷听网、时代光华等贡献的 12000 多集的有声读物……再加上相对强大的自制内容能力,客观地说,考拉 FM 的版权风险可能是同类产品中最小的。

目前车语传媒已获 DCM、贝塔斯曼、君联资本三家投资,并且正在与其他机构接洽中。

如果你的数据可以让互联网公司盈利,为什么就不能替你赚钱?

boxi 发表于 12小时前 个人数据 /Reputation.com /Personal /Michael Fertik /consumer data vault

现在,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这样的:提供免费服务,然后通过收集到的用户个人数据来赚钱。Facebook、Google、LinkedIn 皆如此。这些公司是如何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推送定向广告的?是不是向其他公司出售数据来赚钱了?

你的数据应该能为你赚钱才对。虽然大家对这件事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年,但是却一直没有人付诸实践。不过网上隐私和信誉管理初创企业Reputation.com打算要首开先河,其联合创始人兼 CEO Michael Fertik 透露,他的公司不久将会推出一项名为“消费者电子资料库”的新功能,如果用户将其特定的个人信息分享给其他公司的话,就能获得定的折扣和特别待遇。比方说,让航空公司了解你的收入情况可以换得积分并在下次飞行时获得升舱待遇。

Fertik 称他现在已经在跟若干感兴趣的大公司谈过。但是并未透露哪些数据可以交易,用于什么目的,但是他说主流的航空公司都比较喜欢这个主意。

Reputation.com 成立于 2006 年,迄今为止共筹得了 6700 万美元的融资。目前该公司提供的产品可帮助个人和公司在互联网和各种专有数据库上寻找有关自己的信息。付费后客户还可以让 Reputation.com 删除相关信息或记录。

Reputation.com 的这些产品已经拥有了数百万用户,这意味着许多人在 Reputation.com 上面已经有了数据可供交易。这些数据包括家庭住址、购买习惯、工作经历以及收入信息等。

虽然 Reputation.com 的用户数不可与 Facebook 的同日而语,但是 Fertik 说 Reputation.com 客户的数据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更有价值。Reputation.com 还申请了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利,可识别客户数据资料库中的内在价值。

但是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 Peter Fader 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些信息的价值未必像 Fertik 说的那么有用,相对而言,捕捉客户行为的数据会更加重要,而且许多公司通过与客户各种渠道的交互早已掌握那些信息。

至于消费者,Fader 预计他们对管理和交易自己数据的积极性也不会提高。因为管理个人数据要花费的精力要超过其得到的好处。

但是 Shane Green 不同意教授的观点。Shane Green 是提供个人信息存储的初创企业Personal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说越来越突出的隐私问题表明许多人并不关心自己数据发生了什么事情。Personal 此前曾有过与 Reputation.com 类似的计划,但现在计划变了。不过,Green 仍认为 Fertik 的愿景是有意义的,他认为未来的营销市场将会越来越往基于用户许可的方向发展。

Green 举了一个租车到期的例子来说明个人控制个人数据带来的价值。只有一家汽车公司知道这一点,但是如果你的确想买车的话,其他汽车公司甚至会愿意付数百美元让你透露这一信息。

Personal 成立于 2009 年,目前已融资 1570 万美元。该公司目前的关注点是帮助用户核对和重用数据,比方说利用存储的数据完成大学和贷款的申请。

Personal 的目的也是要建立一个基础设施,让用户选择性地与其他公司分享数据从而获得折扣等好处。类似于用 Facebook 或 Google 账号登录其他网站,用户也可以用 Personal 账号与其他公司连接,然后控制该公司可访问的数据内容和访问时间。现在 Car and Driver 网站已经可以用 Personal 账号登录,用户可以通过授权页面选择允许网站访问的数据,包括制造商、汽车型号、驾龄等。Green 说:“数据市场的价值将超乎想象,但是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盈利。”

8点1氪晚间版:中国互联网16年,那些清醒的泅渡者

苑伶 发表于 4小时前 k815 /Topic

《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个漂亮的结尾:

“于是我们调转船头,逆时间潮流而行,不停歇地驶入过去。”

我自己是个常常会失去时间感的人,第一次偶遇某些事物却可以倍感熟悉,不知是前世涌来的记忆,还是预见到未来的图景。就像这一刻,坐在办公室的靠椅上,两只麻雀叽叽喳喳停留窗檐,随即惊起飞去,仿佛让我撞见儿时那个抬头望天,被飞鸟鸣叫掠过心头的自己。

不知道,16年前互联网刚刚发轫中国时,郭去疾、张小龙以及那些四通利方论坛上传说中的江湖牛人们,是否曾和16年后的自己打过照面。

之所以攒这篇文章,理由很简单,今天的资讯世界属于那些正在成长的巨头——微信横扫一切的5.0版即将出鞘,兰亭集势成为今年首个正式登陆纽交所的中国企业,而新浪微博进军物联网的步伐正在排开。此时此刻,我觉得回溯过去必不可少,人们有权利回溯过往的那些人、事,了解他们如今光辉背后的种种偶然和必然。

时值2007年,Google中国的办公室里,郭去疾告诉时任公司公关经理的崔瑾:“崔瑾,Google中国这条船会沉的,你们要早做打算。你看,Google就是个政府,中国还有个中国政府,这是意识形态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条船绝对会沉的。”

次年他从Google中国离职,正式加盟兰亭集势,担任董事长兼CEO。兰亭集势的基本模型很简单:做跨国B2C,用Google推广,用Paypal支付,用UPS和DHL发货。

http://a.36krcnd.com/photo/ed0289a4b3b5fa096087c90b540fcecd.png

郭去疾的理想一直都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可是05年以前,他没有找到合适的企业实施理想,反而很多美国企业想找他帮忙进入中国。所以在大公司里无法实现最初的理想,郭去疾选择了自己创业。五年后的今天,兰亭集势已经经过四轮共计5127万美元的融资,正式登陆纽交所。这间专注于外贸的B2C电商网站,提供的独立商品超过了22万个,服务覆盖全球主要的17种语言地区。

兰亭集势的投资人徐小平说,兰亭集势的郭去疾、文心、张良、柳俊都出生于没有什么背景的家庭,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创业。其中有人放弃硅谷的高薪、有人是第一次创业失败、有人是在大公司经过历练。而他们登上纽交所再次证明,这个时代个人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而郭去疾则说,是徐小平让这间公司在一个瞬间就成为了可能,他把自己看成是偶然创业者,同时相信伟大的公司都是变异的产物,就像物种的进化由推进变异,而变异皆属偶然一样。(郭去疾资料来源:《郭去疾:聚集扁平之势 世界可以更平》)

如果你记性还不赖,想必不会忘掉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MJ的那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在业界一边倒指摘微信抄袭以及令人失望时,张小龙沉默不语,往微信首页默默放上对MJ的纪念。

17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时至如今,人们还会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邮箱对普通网民而言依然门槛极高,连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于是张小龙转型Web社交产品,而后又跳到移动互联网——没错,正是微信。

微信开发的八个月里,有人把他们团队称为“矿工”,因为他们总是在黑夜里通宵开发,那时的广州寂寥无人,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他们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张小龙资料来源:和菜头在知乎上的回答

http://a.36krcnd.com/photo/0c37daafb2677cb5bb20271f3ca09bf0.jpg

八个月后,张小龙把微信做上线,随即横扫整个市场。再从燃烧一切的4.5到即将横扫一切的5.0之间,张小龙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据青龙老贼说这次微信5.0会带来三个重大更新:1. 用户可定制微信菜单栏;2. 移动支付上线;3. 公众账号付费订阅。而这每一个更新都可能成为超级入口以释放积聚已久的能量。

而当多数人乐此不疲争辩微信和微博谁生谁死时,新浪微博已经用脚做出了回答——他们准备进军物联网了。第一个阵地是智能家居,过去不久的GMIC大会上,新浪微博曾展示一个“气象站”产品,可以检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信息,用微博私信控制、查询,最重要的是,“气象站”是一款硬件产品。通过类似的原理,新浪微博可以控制诸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甚至汽车等设备,例如下班快到家时,可以给家里面的空调发个私信,就可以开启空调;给电视机发个私信,就可以打开电视了。

http://a.36krcnd.com/photo/69768f48c25a2ecdc9e00e3e4bc8b069.jpg

经历围脖元年,走过敏感词、导师、十八禁的各个岁月,新浪微博增速放缓、基本饱和,或许率先进入下一个领域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者,是个上策。就像当初陈彤还在为四通利方维护论坛,《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让老榕火了的那一年,谁也想不到这个论坛日后会衍生出中国的Twitter一样。

如果新浪微博要引领潮流需要运气,那Google对未来的盘算似乎还未失手过。离Google Reader关闭不到一月了,Google却没有手下留情的打算,因为“我们消费新闻的方式,正迈入一种连续发生的模式之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把新闻带到用户的每一个碎片化时间段里,人们早已不是在悠闲的早餐时间或者深夜入睡之前瞥一眼新闻资讯了。”Google想做的是,用Now和Plus来主动给用户推送内容,在用户想看到内容的那一瞬间。

回看中国,屈指数算,从爱信特到搜狐,从网易到丁磊的养殖业,从四通利方到新浪,今日的互联网大佬们几乎是共同淌过16年的中国互联网之河,有人被中途冲去,有人游错方向,而只有那批最清醒的泅渡者留存了下来,被记录于铅字之上。

时间维度上的恍惚感从古皆然,但你须知自己此时立于何方,就像很多人以张小龙的文艺情结逆推他的成功时他所说的那样——他们都错了。“做好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然后在理性的基础上领会多一些偏文艺或者偏人文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它一定不是主体,不是基础。一个产品有很多层面去看它,人文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引用来源:《专访张小龙:产品之上的世界观》)

http://www.36kr.com/t/203876

我是个卢瑟,我要逆袭

编者注:HN是一个很赞的社区。有一个快30岁才破釜沉舟来创业的人,在这儿发了个帖子求祝福,下面出来个家伙逐句给以回复。原帖精彩更多,有兴趣的朋友请看这里

我一直是个梦想家。只是直到去年我才明白过来,还得感谢 HN 这个可爱的社区。我很少去尝试,就算去试了,也没能坚持。从我记事起就想着能做一笔生意或者开一家公司,但是我从来没试过——直到去年试了下,输的一塌糊涂。我总是很会想新的点子,但是从没实现过哪怕一个。

我从 17 岁开始就开始编程,不幸的是,我最开始学的是 C++。学到指针那一块时,我就决定编程还是让那些聪明人来做吧。虽然几年之后我又绕了回来继续编程,但是从来没把自己变成专家。我挺会研究一些基本层面的道理,阅读代码,折腾命令行上的代码片段,但是从来没做出过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我的青春已然所剩无几,30 将至,这是我最后的机会来实现梦想了。 通常我都会换个小号上来发帖,但这次我不想这么做,我要对自己诚实。我要从自己的小世界中爆出来。(没错我不单是个卢瑟,还是个不合群的家伙)。

各位 HN 的朋友啊,我叫 Stefan Kueng,今年 30 岁,住在瑞士。不管怎样,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如果有人能看到这篇帖子,祝我好运吧。

下面就是网友的逐行批注了…

我一直是个梦想家。只是直到去年我才明白过来,还得感谢 HN 这个可爱的社区。

真好!敢做梦是成功的必须条件,但是单会做梦还不够。很高兴你是我们的人。

我很少去尝试,就算去试了,也没能坚持。从我记事起就想着能做一笔生意或者开一家公司,但是我从来没试过——直到去年试了下,输的一塌糊涂。我总是很会想新的点子,但是从没实现过哪怕一个。

之所以你会卡在某个地方无法前进,是因为你太关注自己。记住了,It’s not about you. It’s about others.(做生意要关注的是别人而不是你自己)

构建伟大的产品是为了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自己变得有多有钱或者有名,或者有谁会喜欢你,或者做出来的东西会多有趣。(好吧最后一条还是沾点边的)如果你找不到真正需要这个产品的人,当事情开始难办时你总会选择撒手不干了。找到这个人,不管他是用户或者消费者,然后去做一个他一定需要的东西。如果有人如此的需要你依赖你,你是不会让他失望的。相信我,按你现在的处境,如果能做到这点将会有很大不同。

我从 17 岁开始就开始编程,不幸的是,我最开始学的是 C++。学到指针那一块时,我就决定编程还是让那些聪明人来做吧。

总会有比你聪明的人,虽然如此你还是得去构建需要构建的产品

虽然几年之后我又绕了回来继续编程,但是从来没把自己变成专家。我挺会研究一些基本层面的道理,阅读代码,折腾命令行上的代码片段,但是从来没做出过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别读代码了,找到该干的事情开始做吧。相信自己,也相信创造的过程。当你需要什么东西时你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我的青春已然所剩无几,30 将至。

毛线。我 32 岁才开始创业。如果你是程序员,黄金时间是二十年后。

这是我最后的机会来实现梦想了。

很好,但是这绝不是你最后的机会,不过很高兴你有这份决心。

通常我都会换个小号上来发帖,但这次我不想这么做,我要对自己诚实。

很好,永远做自己吧,你还想做谁呢?

我要从自己的小世界中爆出来。(没错我不单是个卢瑟,还是个不合群的家伙)。

你不是卢瑟,把这个念头从你脑中永远的湮灭掉。真正的卢瑟绝不会像你这样完全放开。如果你是个不合群的家伙,也不算什么,挺正常的,甚至对你还有好处。最好的软件通常都是一个人写的,所以孤独不苦。

各位 HN 的朋友啊,我叫 Stefan
Kueng,今年 30 岁,住在瑞士。不管怎样,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如果有人能看到这篇帖子,祝我好运吧。

去他奶奶的好运。别想了,去干吧。我知道你想动手去做,要不然你也不会来这。

对了,Stefan,真心祝福你。放手去做吧,记得来告诉我们最新动态,如果有什么不爽的不要灰心,来这儿重新找找灵感、鼓励和指引,我们永远在这儿。

摘自 http://www.36kr.com/p/201960.html

Copyright © 2024 优大网 浙ICP备13002865号

回到顶部 ↑